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電影閒聊之BBC二十一世紀百大電影榜單



前陣子BBC釋出了一個引起網路廣泛討論的二十一世紀電影百大榜單,這應該是繼〈Sight &Sound〉那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老梗(到底!)名單之後,一個可以正視的統計清單,特別是它針對的對象 ──我總是認為千禧年後也有很多禁得起檢驗的經典── 是近年來比較權威的電影榜單中比較缺乏的一塊,就主流和藝術性來說,榜單平衡度已經很高,比較大的缺憾是整個調性還是向西方視角傾斜,這從失衡的參與影評結構(性別、國籍)便不難解釋,也無須解釋,畢竟就個是BBC嘛。榜單很有趣,裡面有很多可以拿來閒聊的東西,今天就瞎扯一下。




WTF is ZODIAC?How about Memories of Murder?

這篇閒聊的契機當然也來自這件巧合:八月初我還在嘴砲Fincher的最高傑作如果不是《社群網戰》也會是《索命黃道帶》,結果馬上來了一個讓我足以拿出來臭屁的影評榜單。是的,這也是整個榜單引起最大的爭議,《索命黃道帶》憑什麼排到十二名?


我只能說,廢話,它就是這麼好,雖然這個名次確實有點過高,但《索命黃道帶》排到芬奇的頂尖作品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這部電影的剪輯與訊息量的梳理都極為精彩(範例是那場三名警官審問嫌疑犯Leigh的戲,鏡頭的轉換太過癮了),掐住「資訊混亂」的母題去烘托「密碼遊戲」的子題,應是同一題材中前無古人的,該炫的地方也沒有少(範例是地下室那場完全把觀眾的反應把玩在手裡的戲,只要有神經的人都應該感到緊張),是無庸置疑的大師之作。


(I'll fix you some eggs!)


當然當然,我們絕對會提到奉俊昊的《殺人回憶》,就我的個人喜好來說,殺人回憶是絕對超越《索命黃道帶》的(如果要我排二十一世紀的百大,它應該會在前五),但是《索命黃道帶》和《殺人回憶》有一樣趣聞是不能不提的,就是奉俊昊本人在接受〈Sight &Sound〉的訪問時,居然把一般廣泛認為受到《殺人回憶》影響的《索命黃道帶》,排在了影史十佳電影的末位。這件事很早就在我心裡拉高了兩部電影的地位,我認為這絕對是奉俊昊極具幽默感的相知相惜,我們都知道一個榜單的第十名代表什麼:你很棒,但你不是最棒的。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他對大衛芬奇的釋出的善意,我對這個動機並不質疑,奉俊昊當然有那個品味,在看完《索命黃道帶》之後,對自己的《殺人回憶》也有新的借鑿之處,或許再讓他拍一次,他也能有新的啟發。這一點上,我覺得這件事真的很了不得。


或許有一天能來談兩部電影無形的互文,但那就不是本篇的主題了。這裡只說一個:《索命黃道帶》資訊極為混亂,《殺人回憶》資訊卻極為匱乏,這其實反映的就是兩部電影探索的核心──其實如果你兩部都看過的話,就知道我已經講完了。



今敏的缺席




即使是以西方的視角,單就這份榜單的份量也很難想像今敏的名字居然缺席了。今敏的影響力我們完全不需要低估,榜單中《羊男的迷宮》宅神導演 Benicio Del Toro 就曾經公開表示過這一點(當然,他不需要像某些導演一樣聲稱自己沒有抄襲今敏,對我就是在講你們),無論是飛躍的剪輯或是創作的邏輯,我覺得他的影像消失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二十一世紀電影」的討論都是不可接受的,我甚至認為今敏本身就是「二十一世紀電影」的代表,理由很簡單,他的創作核心一直都是網路時代之中人們心靈困頓的不安,從《藍色恐懼》、《盜夢偵探》、《妄想代理人》、到《早安》,沒有例外,也無人能出其右(對我還是在講你們)。


我無法說他是第一個或是唯一一個,但我的確沒有想到第二人。現代大師導演之作中,緬懷過往時光者有之,譜寫未來光景者有之,但今敏終其一生專注的這個「當下」,讓我無法在所有關於二十一世紀的討論中捨去這名已經離我們遠去的,真正的大師。




後Instagram式耽美




對西方電影評論有點關注的人,都應該猜得到《黑金企業》一定會在很高的位置(應該也不會有人對榜首《穆荷蘭大道》感到任何意外,反而《無法無天》沒有擠進前十比較令人吃驚),但就是像我這樣喜歡導演PTA的觀眾,對於這個名次也是感到高得有些嚇人。


老美的視角和歐洲(我提倡以後應該也可以叫做老歐)的視角總是造成細微而決定性的差異,這裡就要提一下《依達的抉擇》,這是一部關於二戰,呃,少女,呃,四百擊?都可以,的故事,因為這不是重點,我自己在觀看的時候,對於鏡頭本身表現的耽美,雖然並未有什麼啟發性的感受,但還是感到非常非常感動的。我認為這個Instagram世代對於構圖的龜毛已經走出了法國新浪潮開闢的新路,不是直覺式的,而是極為方法論的美學──我可以想像楚浮等人建構的美學之中,完全不需要有《黑金企業》這樣光譜另一端的存在,但我不能想像《依達的抉擇》沒有。這個巨大的差異本身,其實也再造了另一種耽美。


既然討論到了Instagram世代,我們還可以再偷吃一下不在百大裡的Xavier Dolan豆腐。雖然《親愛媽咪》也會是我名列前茅的選擇,但在這裡的缺席是在意料之內的,多藍在《親愛媽咪》之前的作品我認為都極為高估,除了有意識性地表現自傳性質的《湯姆在農莊》以外,都執拗得太過頭了(《幻想戀愛》倒是執拗地足以討人喜歡),我並不同意它們有一般傳媒認為地那麼具風格及開闢性質,但是《親愛媽咪》至今仍然叫我百思不得其解地被低估──即使是西方視角也嚴重低估──當多藍在中間那場〈Wonderwall〉的戲裡,選擇將自己鍾愛的Instagram式構圖撕扯開來的時候,其實已是二十一世紀影史革命性的一刻。這一點,如果不是這個世代長大的心靈,或許感觸是不會那麼深的。




Dude, Coen brothers are the best.




榜單本身是綜合性的結果,所以《神隱少女》和《花樣年華》的位置是可以想像的,而第十與第十一名相連的柯恩兄弟作品《險路勿近》與《醉鄉民謠》則是有點破格,我十分訝異《醉鄉民謠》這麼挑人看的作品,位居在這麼高的位置(我是質疑電影評論,不是質疑《醉鄉民謠》本身,畢竟這部電影也應該和《殺人回憶》一樣在我的前五),而《險路勿近》則是太低──以這幾年的影評風向,它應該要排到前五──榜單中甚至還有長期被低估的《正經好人》,Dude, Just look at that parking lot!

根據這三部電影的位置,我覺得完全可以定論,以西方視角而言,柯恩兄弟就是當代最會拍電影的導演了。(對,我是說最會拍電影,不是說最好)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幹你老師



前陣子受邀寫了韓片《哭聲》,其實文章已經把我自己對於後來屍速列車引發的「台灣為什麼拍不出XXX」的立場給解釋完了。你看嗎?你接受嗎?你接受《哭聲》的命題嗎?從後來在PTT得到的回應看來,這個問題還是具備一定的門檻的。如果整個屍速列車引起的討論是「為什麼拍不出屍速列車這種電影」,那當然可以回到技術與市場層面來討論,可這個問題本身非常平庸,因為提出這些質疑的人,最終還是以「為什麼拍不出屍速列車這麼成功的電影」為命題的最終導向,這完全不是沒有在接觸電影產業的人能談或能懂的,我當然也不是這塊的人,但我很清楚,台灣從來就沒有缺少過好電影。你得先知道一件事,在韓國,不是所有成功的電影都是好的,但是他們一直努力讓好的電影成功


我們呢?得知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即將上映之後,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測試:我首先在google打上了「牯嶺街」,其後完全沒有任何「少年殺人事件」的關鍵字建議,便再試了”a brighter summer day”,結果不過鍵入"a br",第一個選項就浮現了”a brighter summer day”,這個無可爭議的結果,並不拜誰之賜,也不受誰之禍。還是那一句,你接受嗎?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影史的地位來說,我非常震撼,這完全就是台灣人自己對不起楊德昌,沒別的好說。


所以看到楊德昌的《一一》出現在這個榜單的第八名,是超越一切地令人同時感到感傷以及欣慰的。當你下次要問「為什麼台灣拍不出XXX」這種層次很低的問題之前,可以先思考一個《一一》裡面楊德昌問過,而你可能從來沒想過或一直以為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這個世界,和我們想的都不一樣呢?



2 則留言:

  1. 楊德昌真的很棒,很希望更多人認識。而我也鍾愛今敏。每每都覺得英雄早逝。

    回覆刪除
    回覆
    1. 「痛苦並不能創造音樂,如果沒有疾病,他還能更偉大呢」電影《法蘭克》中,最神奇的一段對話。而這個事實往往是再簡單不過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