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湖畔春光 Stranger by the lake》—— 孤獨並非結論





愛情片本來就很難避免窄小的格局,而實際上愛情也不一定要寫得多百轉千迴,Richard Linklater的話癆三部曲只繞著兩個人旋轉,也一樣令人魂牽夢縈(反例是《女朋友男朋友》過於失敗的跳躍時空)。也正因有著難以突破也並不非要突破的框架,愛情片的欣賞重點絕不在於形式,愛男愛女愛獸愛充氣娃娃皆有可看之處,哪裡值得大書特書?即使是近來最出色的同志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最打動人心的也不在「同志」身上,大抵來說,撕裂我們淚腺的,還是愛情的破滅與昇華




而坎城當年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相提並論的同志片,是同樣稀釋了同志議題的《湖畔春光》。它能夠和已臻完美的前者分庭抗禮,其實靠的卻是「形式」,其簡明的架構、特立獨行的懸疑感,硬是闢了令人驚喜的一路。





先談《湖畔春光》最重要的意象,也就是「湖」的本身。就破題吧,我會說這整片湖象徵的還是一種集結性的渴望,並且是建立在心靈自由上的,而非只是個別的(社會)認同慾、性慾、肉慾,甚至愛慾。




首先,認同慾可以透過那幾艘偶爾拋來眼神的遊船刪去,畢竟他們絲毫沒動搖過湖畔同志的身軀(後來證實連直升機來撈屍體反應都不大),再來,性慾及肉慾皆在岸上完成,愛慾更在片末以迷失告終。基於這些理由,「湖」的意象張力也隨之被撐開:亨利每天看著這湖,可理由說不上來;弗蘭克說自己不是來尋歡,卻在湖與湖畔之間搖擺;米歇爾深黯「水性」,因此引發三條命案 —— 這些人離不開湖邊,是因為內心的渴望永遠載浮載沉。





隨著春色的大量曝露,故事的發展也越來越趨緊繃,其中米歇爾與弗蘭克的湖中共游令人心驚膽跳,堪稱營造驚悚的典範。而兩人同樣留在湖畔窺伺著彼此的對比(一者無意,一者有心),也相當精彩,不過提到將這部片推上高度的元素,那名睿智的偵辦員警也得立上一功:




「幾天前,這裡發現了一具屍體,而你們相安無事地繼續打砲,這個圈子的其中一員被謀殺了,你們似乎毫無感覺?他的東西都放在湖邊,卻沒人發現?甚至包括他的前男友,是,我理解他們不是真的在一起,但你們相愛的方式實在太荒謬了。你能想像這名男孩的孤獨嗎?我不是要激起你的同情,或檢討你們的團體意識,但你從沒想過自己會是下一個嗎?」




這一段辯問,實在是寫得絲絲入扣,和整片充滿野性的蟲鳴浪聲相互呼應,即便導演在這裡已經盡可能避免了對同志圈的批判,以命題的角度來說,不得不說能夠激起一些正向的反思。




由情所發的奮不顧身,招致的浪漫與危險當然是顯而易見的,至於彼此的冷漠與孤獨,則還是難以不言的子題。在這個被廣泛討論的結局之下(弗蘭克為何願意露身回應米歇爾?最後發生什麼了?),導演想表達的,恐怕也能在其別出心裁的形式上略窺一二:片名Stranger by the lake》在「結局」之後才終於浮現螢幕,或許就是要錯置《湖畔春光》真正的「片頭」:孤獨不是必然的結論,而是必然的前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