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Black Swan黑天鵝》-黑與白,虛與實
Darren Aronofsky 以這個為了名譽及頭銜瘋狂的世界為背景,在虛實兩境遊走,並佐黑、白兩色調和,在同類型的電影中發揮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舉例來說,《鬥陣俱樂部》後半段那種失焦的鄉民式處理法,絕對沒有在《黑天鵝》中出現,事實上整部電影最漂亮的就是導演在 Nina 精神狀態上的留白,劇中的配角與 Nina 的互動,幾乎都能解讀成自己與自己的互動,他們在Darren Aronofsky 的鏡頭語言照料下,都成了黑天鵝身上一片片不可或缺的敏感羽毛。
影后 Natalie Portman 飾演的 Nina 在戲中並不是一個標準追求「頭銜」的極端象徵,在失衡的環境下成長的她(請注意母親用蛋糕慶祝生日的場景,而母親可能是本片最有趣的角色,後述),只是想要透過被他人肯定,來肯定自己。所以 Nina 告訴你我,他「只是」想做到完美。不過我認為,「只是想做到完美」絕非Nina的真誠自白,相對地,也不會是人人心中的真實獨白,也因此,電影的色調從白色轉為黑色後,我們才看到Nina在舞台上的「完美」表現,在那之前的她,只能演好White Swan,性格的黑暗面傾巢而出後,Nina的White Swan失手了,卻用另人不寒而慄的Black Swan告訴觀眾:我是完美的Swan Queen。
《黑天鵝》的鏡頭語言極度精采,這個部份與導演的姊妺作《力挽狂瀾》相比,絕對更加出色──劇中的鏡子、封閉空間、色彩的暗喻表現都給我很大的震撼。至於今敏的《Perfect Blue》,當然不能隻字不談,但又怕談得太多,大約提幾個關鍵字:母親的壁畫、破碎的玻璃、電車、結局的幻滅…對我來說,Darren Aronofsky從《Requiem for a dream》開始就完全不避諱自己是今敏控(或者說是 Perfect blue控)的事實。當然,重點不在買下版權的幾秒畫面,而是電影的指向實在太過相似,你的腦海裡可能有畫面了,網路上我相信也有不少的討論,言至於此。
我相信,虛虛實實的情節堆砌出的緊張氣氛,足以讓本片成為此類型電影的典範。哪些場景是 Nina 的幻想、哪些又是真實情節,勢必已引起不少的討論,我認為甚至可以大膽的假設──Nina所見的場景,只要不出現他人在劇本上互動上的bug,就可以視為是Nina自己的幻想。這意味著:
1. Nina的媽媽可能根本不存在
2. 教練Thomas的性格不是鏡頭上出現的那個樣子
3. Lily自始至尾都把Nina當成想親近的好友(或者說,競爭心態始終存在,但並非是Lily的目的)
4. Beth的車禍是真,之後行為皆是Nina的幻想
第三、四,應該是沒有爭議的。有關Lily,不要被預告片給騙了,她是 Nina 渴望成功的路上,實力最強的對手,被幻想成假想敵十分合理,至於Beth (順帶一提,這個選角實在太狠了),她與 Lily 都是 Nina恐懼的代表,只是前者為未來之憂、後者為當下之患。會讓我出現第二點的聯想,是在最後的演出贏得滿堂喝采的場景…你記得 Nina對Thomas的那個吻嗎?當你看到 Thomas 露出的喜不勝收,居然如此純粹,難道就不懷疑 Thomas台下也真的就只是手腳不算乾淨罷了?他會讓一個幾乎定案的 Swan Queen 臨時換角,代表他對Nina是絕對有「意思」的,Thomas 結尾的笑容告訴我們,這個「意思」可能相當單純,然而卻讓Nina產生一種被肯定後,優越感上的誤會,然後等你開始去聯想,包括 Thomas 告訴 Nina 有關Beth的車禍原因,就又要覺得,該不會又是 Nina 自己優越感的一種幻想了?
Darren Aronofsky 玩得很兇,但也真夠漂亮,來講看似不可置信的第一點,事實上 Nina 之母 Erica 無論存在與否,都是個很有趣的角色。肯定、被認同,是Nina 認定的「Perfect」所需要的元素之一,Erica的存在,不但影響她、幫助她、傷害她卻也慰藉她,最重要的是她的行為本身存在與否,並不重要,但是行為的指涉,都是在解讀Nina。你會注意到母女的互動基本上都是在密閉空間完成,至於Nina的手機來電、打電話到劇組取消演出,這都是可以用精神狀態的分裂來解釋的,而 Nina 背上的抓傷,母親總是第一個發現,這是非常詭異的,難道那些抓傷就是真的?還記得 Nina被選為 Queen 的時候,躲進廁所這樣象徵骯髒、宣洩的角落,對自我的肯定嗎?或者是在Nina的黑色面開始發酵後,母親總是適時地在Nina面對掙扎、需要選擇之時,從「黑暗」中出現,以上種種手法,都讓我對母親的存在想像,有無限的延伸。
最後當然是不得不提 Natalie Portman 的表現,配角個個可圈可點,她卻無疑地是鏡頭上唯一的 Swan Queen,即使我們都對《Leon》中的那個小女孩,有更多的期待,但至少在《黑天鵝》中,你很難要求更多了 。這確實是部極具張力的電影傑作,劇本、演員的企圖心十足,Darren Aronofsky更是繼《Requiem for a dream》後,又一次鑄成了一部繚繞人心的黯黑藝術。「The only person standing in your way is you…Lose yourself」多美的標語,在生活週遭的所有臉孔,都可能讓我們心中的黑天鵝破繭而出,這才是《黑天鵝》精采的鏡頭底下,真正的驚悚。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搬到blogspot後第一篇的舊文翻新
回覆刪除改了一些部分,或許以後也會整修不少舊文吧。
過了這麼久來看這篇文章,發現自己也有太多的留白
不過這只是顯示了Darren Aronofsky的高明
以及自己的不足:)